词:
解释:
(一)位于江苏江都县天宁门外。据江都县志所载,寺址原为东晋谢安之别墅。义熙年间,有梵僧佛驮跋陀罗尊者译华严经,请司空谢琰启建兴严寺。北宋政和年中(1111~1118)改今名,为江都八大丛林之一。另据梁高僧传卷二所载,华严经系义熙十四年(418)于杨都(建康)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译出者,故道场寺迄今犹有华严堂。
(二)在北平外城广安门外。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代(471~499),时称光林寺,后几经易名,明成祖扩大规模,
宣十德年(1435)改名天宁寺。正统十年(1445)在此置戒坛,称广善戒坛,招请宗师十人,每年四月下旬集僧徒受戒说法,称为圆戒,传当时聚集僧尼近万。本寺诸堂以砖塔为中心,塔为八角十三层,高逾六十公尺,在施以装饰雕刻的二重基坛上立塔身,第二层以上之塔身较低,予人以安定之感。塔内置有二千余尊佛像。此外,本寺藏有明嘉靖四年(1525)铸造之铜钟,堪称明代之代表作。[续高僧传卷三十六、广弘明集卷十七、帝京景物略卷三、日下旧闻考卷九十一]
(三)位于山西交城县北三公里处。创建于唐贞观六年(632),历代均有扩建和重修。现存者多为明清之建筑。
(四)位于江苏武进。建于唐天复年间(901~904),旧名广福寺,后改为崇宁寺,宋政和年中复改为天宁寺。殿堂宏丽、堂寮万间、僧田千亩,富甲一方。明末之神异僧海宝,即曾住于天宁寺。清初时香雪戒润亦曾住此,彼乃金陵宝华山三昧寂光之门下,因与同门之见月读体意见相左,故离宝华山,而入住于本寺,大弘律宗,着楞严经贯珠十卷。入寂后,于寺内建塔。其后,复有金山江天寺之大晓实彻禅师来住,法缘大盛,学人万余,汇聚参修,雍睦严肃,为当世之冠。尔后,本寺即传临济宗之法灯,而与金山江天寺、扬州高旻寺并称为江苏省三大禅林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)高宗南巡之际,曾赐天宁寺御联一对、匾额一方。寺内有大雄宝殿、天王殿、尘外楼、九莲阁等。境内林茂竹多,堪为胜景。[新续高僧传卷三十五、卷四十四、大清一统志卷六十、中国佛教史卷四(蒋维乔)]
(五)位于广东海康县西关外。建于唐朝,旧称报恩寺。其山门有苏东坡手书‘万山第一’四字。历代为雅士名流所好,李纲、赵鼎、胡铨等南谪之时,皆曾栖止本寺。
(六)位于河南浚县城东南大伾山(又称黎山)上。始建年代不详。寺内有五代后周显德六年(959)镌刻‘准敕不停废’记碑,乃大伾山中最早之碑,亦为研究后周灭佛之重要史料。寺后一石佛坐像,高二十七公尺,北魏时曾建楼保护,后毁于兵火。明代重建,计分三楼,因佛高于楼,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佳话。石佛附近有唐代著名‘大伾山铭’摩崖题记以及藏经阁等。
(七)位于浙江金华市。旧名大藏院。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,政和年间赐名‘天宁万寿禅寺’。元延祐五年(1318)重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