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民查询工具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苏门答腊

佛学大辞典
苏门答腊

词:

苏门答腊

解释:

梵名Sumat!ra,为Sumut!ra之转讹。又作苏门答剌、须文答剌、须文达那。位于印尼诸岛中大巽他群岛西端之大岛名,为世界第五大岛。昔为马来人种之居住地,西元一世纪顷沦为印度之殖民地,始有佛教及婆罗门教流行。

佛教正式传入苏门答腊在西元七世纪苏瓦嘉耶时代,尤盛行于该岛东部北岸之室利弗逝(梵S/ri^vijaya,即今巴邻旁)。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序文载,南海诸洲凡十余国,咸遵佛法,然多习根本说一切有部,时而崇尚正量部等小乘佛法,唯末罗瑜(Malayu,即室利弗逝)稍有大乘。六朝末年至唐宋时代,室利弗逝因佛教盛行而著称,曾为唐代南海佛教之重心,唐僧来学者颇多,入竺僧亦有先至此地学习梵语之风。如义净撰著之‘南海寄归内法传’及‘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’,即于此地完成,为有关当时南海及印度之重要资料。另外贞固、善行、无行、智弘、道弘、金刚智等人,亦曾先后赴该岛。其后四百年间,因历来国王信奉佛教,大力护持,于岛上建有佛、观世音、金刚手等三塔及二支提、佛教寺院、佛像等,是为佛教之兴隆时代。

十三世纪中期以降,阿拉伯回教徒在岛西北端传教,渐次扩展教势,遂致佛教绝迹。自十五世纪以后,佛教之地位已完全为回教所取代,回教成为苏门答腊代表性之宗教。[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、瀛涯胜览、岛夷志略、新唐书列传第一四七下、明史列传第二一二、第二一五](参阅‘印尼佛教’220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