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:
解释:
(Aryans)为中亚之印欧族人。体型高大,面方正多须,鼻窄而高,黑眸。西元前二千年顷,雅利安民族分向东西移动,向西之一支移入希腊、义大利北部,成为欧洲民族之始祖;向东有两支,一支移入波斯,成为伊朗人种,一支侵入印度河上游之五河地方(梵pan~ja^b,即旁遮普)定居,消灭其地之印度文明,创立雅利安系印度文化,学者称之为印度雅利安人(Indo-aryans)。
印度雅利安人崇拜多数自然神,在五河地方最初形成之文化代表性经典为婆罗门教根本圣典‘吠陀’,吠陀又分四部分,其中集录对诸神之赞歌而成梨俱吠陀(梵R!g-veda),为吠陀中最早编纂者。后雅利安人又移徙恒河与阎牟那河(梵Yamuna^)间之肥沃平原,确立四姓阶级制度:婆罗门(司祭者)、刹帝利(王族)、吠舍(庶民)、首陀罗(奴隶),自居司祭者与预言者,而以婆罗门族为神圣。约于西元前一○○○年至八○○年间,又编成梵书(梵Bra^hman!a,吠陀‘本集’之注释书)。其他三吠陀之成立年代亦被视为与此同时。其后印度雅利安人更逐渐移住东方之恒河中游,与原住土著混血,产生新种族,并渐失传统吠陀之宗教与习惯,使用由雅利安系变化而来之俗语Prakrit。
或谓雅利安民族移住印度恒河流域,有前后二回之说,古移住者与土著民族混血,新移住者则进入俱卢(梵Kuru)、潘迦拉(梵Pan~ca^la)地方保持纯血统,驱逐古移住者至北东南三方。至释尊时代,新移住者墨守婆罗门至上主义;古移住者在憍萨罗(梵Kos/ala)、摩揭陀(梵Magadha)等地形成新兴国家,不尊重婆罗门教,以王者指导思想文化。释尊出身于隶属憍萨罗之小国家释迦族之王室,于成道后主张消弭四种姓之社会阶级差别,认为不分种姓、出身背景,人人皆可加入教团。
印度民族之组成十分复杂,方言亦多达二百二十余种,然关于印度文化之形成,雅利安人实为主干,印度之民族、语言亦以雅利安族、达罗毗荼族(Dravidains)及其语言为主。[印度佛教史概说(达和译)、世界佛教通史上册(圣严)、印度史纲要(李志纯)、印度佛教思想体系论史(黄公伟)](参阅‘四姓’170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