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启超像

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立宪运动政治家和卓越的学者。他于1929年1月19日,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,终年56岁。哀讯传出以后,当时的政坛和学界都深感痛惜。各界人士在北京广惠寺和上海静安寺分别举行追悼会。冯玉祥称他“才大如海”;侯锷颂他“独挽神州危,正气永不死”;王文儒誉他为“革命之元勋”,堪称“群流模范,万古江河”;唐蟒说他“开中国风气之先,论功不在孙(中山)黄(兴)后”。所有这些洋洋溢美之词,都说明了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立宪运动中的巨大影响。

梁启超,字卓如,号任公,广东省新会人。他11岁成秀才,16岁中举人,被誉为“岭南奇才”。1895年春天,他赴京应考时,正赶上日本强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清政府签订《马关条约》的消息传到北京,当时参加科举会试的18省1200名举人,一致推举康有为和梁启超上书朝廷。在他们写成的万言奏书中,提出了“拒和、迁都、变法”的三大主张。这一史称“公车上书”的伟大壮举,一时轰动了整个中国。

此后,梁启超抛却了金榜提名的“鸿望”,投身于维新政治运动中,开始了他矛盾重重的政治生涯。最初他作为康有为的助手,是改良派的中坚,在同顽固派的论战中,他笔锋犀利,在自己主办的《时务报》上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,成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大潮中当之无愧的斗士。但是,在维新变法失败以后,他在流亡国外期间,又转而变成了狂热的保皇党徒,不但抛弃了革命的主张,而且以立宪派的领袖自居,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展开论战。不久,他又从维护帝制转向拥护袁世凯。在反袁运动中,他又策动蔡锷倒袁。在护国战争中,他作为进步党的领袖,公开撰文指责他的恩师康有为“复辟帝制”,同康有为彻底决裂。“五·四”运动以后,梁启超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怒潮中再度捧起宪政药方,大唱“改良经”,向国民党人宣战,同共产人较量,在科学与玄学中寻找折衷主义,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求“第三党”。

在1910年—1911年立宪运动高潮中,梁启超共发表文章87篇,其中论述宪政的有50多篇。他的立宪理论体系涉及到政治、经济以及文化史、佛学、社会学等各个领域,他编著的《饮冰室合集》共148卷,1500多万字,是他投身改良运动36年后的巨著,曾经产生“饮冰一集,万本万遍,传诵国人”的社会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