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民查询工具

首页> 佛学大辞典>

吠檀多学派

佛学大辞典
吠檀多学派

词:

吠檀多学派

解释:

吠檀多,梵名Veda^nta,其意为吠陀之终(梵Veda-anta),原指奥义书(梵Upanisad),乃解说吠陀之奥义,以阐述其终极意义为旨,后渐次广解其义,而为研究祖述奥义书教理之总称,其后发展为一派之名称,倡导梵(梵Brahman)之最高实在,为印度六派哲学中,最正统有力之学派。又称后弥曼差派(梵Uttara-mi^ma^m!sa^)、智弥曼蹉派(梵Jn~a^na-mi^ma^m!sa^)。此派约成立于西元一世纪顷,始祖为跋多罗衍那(梵Ba^dara^yan!a),其思想内容系根据古奥义书,调和组织古来诸说而成者,故被称为奥义书之学徒(梵Aupanis!ada)。所依典籍,约编纂于五世纪顷。

本派以梵经(梵Brahma-su^tra)为根本圣典,发扬奥义书中之梵、我(梵a^tman)思想。其后,亦称吠檀多经(梵Veda^nta-su^tra)或根本思惟经(梵S/a^ri^raka-mi^mam!sa-su^tra)。其说以‘梵’为纯精神性之最高我,亦为宇宙生成之根元,万物皆由其转变幻现;又身体之存在,皆由梵而来,‘我’虽为梵之一部分,但绝不会从梵所生,故‘我’不能为梵之果,此乃梵亦住于一部分我之故,此两者之关系,犹如宇宙万物与宇宙精神所形成之不一不异关系,故倡‘梵我不一不异说’(梵Bheda^bheda)。正统婆罗门系以奥义书为绝对之存在(奥义书是吠陀中的东西),本派虽认为,存于奥义书里面的吠陀,始有较高价值。然此派之根本精神乃在发挥奥义书中之梵我思想,故大抵而言,仍属正统婆罗门思想。

吠檀多经因文章简洁,故注解颇多,诸派学者林立,例如高达怕达(梵Gaud!apa^da)之满都佉耶颂(梵Ma^n!d!u^kya-ka^rika^)、商羯罗阿阇梨(梵S/an%kara^ca^rya)之根本思惟经注、罗摩拏遮(梵Ra^ma^nuja)之梵经注、沙达难多(梵Sada^nanda)之吠檀多精要(梵Veda^ntasa^ra)等。后商羯罗受佛教中观思想及瑜伽学派之影响,将高达怕达之满都佉耶颂思想,发展为‘不二一元论’(梵Advaitava^da),倡梵我一元乃不生不灭、常住之真实,谓现象界一切皆唯识所变。巴斯加罗(梵Bha^skara)反对商羯罗之说,另创不一不异说,以梵为最高实在,亦承认世界及有情之实有。十一世纪时,罗摩拏遮反对之,乃创‘制限一元论’(梵Vis/is!t!a^dvaita),主张梵即毗瑟笯神,于其身中包含物质与个人我,当梵起转变时,物质成为器世界及有情之身,个人我成为其灵魂,即谓物质及个人我仅为梵之属性,与梵并非全然相同。此两派与‘不二一元论’同时流传至今,且汇为一强大学派。

此外,毗瑟笯派之宁巴尔迦(梵Nimba^rka)受罗摩拏遮影响,倡不一不异说。十二世纪时,摩陀婆(梵Madhva)作吠檀多经之注书,提倡二元说(梵Dvaita),主张最高我之毗瑟笯神与个人我及物质为不同。十三世纪中叶,阿难陀吉利(梵A^nandagiri)对吠檀多经之注及商羯罗之注书等更加以复注。十四世纪,维都亚拉尼雅(梵Vidya^ran!ya)撰Pan~cadas/i^,提倡绝对不二说。十五、六世纪顷,婆尔罗巴(梵Vallabha)主张清净不二说(梵S/uddha^dvaita),谓个人我及物质,与梵为不二。

概言之,吠檀多派之理论皆以梵我一如为绝对之原理,现盛行于印度,而为印度思潮之主流。[印度哲学概论(梁漱溟)、印度六派哲学纲要(李世杰)、印度哲学研究卷一(宇井伯寿)、G.Thibaut!:TheVeda^nta-su^tra;P.Deussen:DasSystemdesVeda^nta;M.Walleser:Dera|ltereVeda^nta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