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大辞典
寺领
词:
寺领
解释:
指寺院之领地。乃信施为供养寺院之维持及僧众修道之资粮,所捐献之田园、山林等,称为寺领。此寺领之制度,起源于印度,为三宝物之一。盖出家之比丘,虽以‘三衣一钵’清净自活,然大众共有之常住物,如田庄、园林等,则不为佛陀所禁止。例如,佛陀在世时,即有长者、居士等布施供养竹林精舍、祇园精舍等,以护持僧众身心安稳,精勤修道。
我国之寺领制度亦颇盛行。古代之诸大寺,若蒙朝廷归依,则每年及每月皆可领到定额之供物,或受赐田庄、山林等。如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(472),昙鸾创建玄中寺(山西省石壁山),于太和十八年(494),因祈雨得感应,翌年,帝特赐寺庄,后至唐代时,德宗与宪宗亦敕赐寺庄,计一百五十余里之区域。又如南朝陈宣帝归依智顗大师,而于太建九年(577)敕赐供物作为僧众修道之资粮。此等皆为其例。后至禅宗盛行之时,寺院中设有园头(园主)、庄主、副庄等职事,从事田庄、山林等寺院领地之耕作及管理。
日本之寺领制度,初因上古以来崇拜神祇,而有‘神地神户’之制,佛教传入后,则依准神田之制而捐赠‘封户垦田’于寺院中,称为寺田、寺家田、供养田、佛饷田、传法田等。[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四、卷五十三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四、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五、顺正理论卷四十四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那兰陀寺条、广弘明集卷二十八、敕修百丈清规卷下两序章列职杂务庄主条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