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5月8日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,享年四十二岁,五月二十八日在国人及全球华人目送之下长眠金宝山“筠园”。

人物简介

邓丽君(1953年1月29日-1995年5月8日),生于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,原籍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万堤区大街乡(原属北门口乡,北门口乡1996年并入大街乡)邓台村,是出生于台湾的外省第二代。邓丽君的父亲邓枢原属河北军团少尉,母亲是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人。49年随国民党部队撤退台湾,邓丽君在家排行老四,上有三个兄长。 至于“邓丽君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则是由于父亲邓枢听从袍泽建议,以“美丽的竹子”之意,为这个小女儿取名为“邓丽筠”,但因为后来大多数人都将“筠”(音芸)字误念成“君”,所以顺口就以“邓丽君”为艺名,她的英文名字则是“Teresa Teng(特丽莎·邓)”。

邓丽君是在全球华人社会,亚洲影响力巨大的歌星,并赢得了“有中国人的地方,就有邓丽君的歌声”的美誉,她更是首位登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、洛杉矶音乐中心的华人女歌手,曾经在美加等国家巡演。1986年获选美国《时代杂志》世界七大女歌星,世界十大最受欢迎女歌星之一,是唯一一个同时获两项殊荣的亚洲歌手。1984-1986连续三年蝉联日本有线大赏以及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,创下双奖三连冠记录无人打破,她曾于1985、1986、1991三次参加日本红白歌会。

2008年,邓丽君小姐的金曲《但愿人长久》伴随“神舟七号”飞上太空。在逝世14年后的2009年,以850多万票的高票力压群芳,胜过老舍,金庸,王菲,周杰伦等人,获得中国建国60周年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榜首。

谜团:邓丽君到底是不是台湾"间谍"?

邓丽君,一个让人深深喜爱的名字。在任何时候大家都愿意充当她的报幕人:《小村之恋》、《在水一方》、《山茶花》、《独上西楼》、《再见,我的爱人》、《你在我梦里》……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,海峡两岸和澳门香港通俗歌星、歌后层出不穷,但是,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已经不多了,可邓丽君依然光芒四射。正如台湾电视公司著 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:邓丽君的歌老少咸宜,从懂话的两岁娃娃到两百岁的老人都爱听!神奇的邓丽君,她浓缩了历史,一个人完成了正常情况下好几代人才能做完的历史问卷。尽管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用所谓“ 靡靡之音”贬损她,可是贬来贬去更加反衬出邓丽君的无法超越。

邓丽君的歌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,如高山飞瀑、潺潺溪流。倘若苏东坡和后唐主李煜还健在的话,也必将惊异于邓丽君对《但愿人长久》、《虞美人·春花秋月何时了》、《独上西楼》。我们有理由相信:十年后,甚至一百年后,邓丽君的歌依然会被我们的后辈传唱不衰。可是,因为国民党退役的情报少将谷正文1990年在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,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邓丽君在1968年申请出境过程中,被国民党当局要求担任“台湾国家安全局”的秘密情报工作人员”。祖国大陆断然拒绝了邀请邓丽君到大陆访问的请求。对这事,1992年- 1998年担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刘忠德,至今仍然抱憾不已。因为后来很快发现台湾当局说邓丽君是国民党特务,纯粹是造谣诬蔑,意在阻止邓丽君“大陆之行”

原中国文化部部长刘忠德说,1992年他刚接任文化部长时,即想让邓丽君到大陆开演唱会,本身就是邓丽君歌迷的刘忠德最近在接受《南方周末》专访时透露:“邓丽君一直想到大陆开演唱会,我们也准备让她来, 刚决定没几天,报上登則消息,说她是参加了国民党特务组织,这下就得等调查完了才行。调查清楚了,而邓丽君却在1995年5月8日,猝死于於泰国。”对于无法邀請邓丽君到大陆开演唱会,刘宗德感慨地指出:这是我当文化部长时的最大遗憾,相信这也是邓丽君的遗憾。

基于同样的原因,邓丽君的原唱歌曲当时还被文化部斥为“靡靡之音”、“黃色歌曲”。但在调查清楚邓丽君不是国民党特务后,文化部又不讳言地指出:虽然邓丽君的有些歌曲有不健康之处,但总的来说是好的,而且她的很多歌曲有思想、有情怀,很有思想内涵。邓丽君的歌曲从此在祖国大陆全面解禁。

对于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一直向往着到祖国大陆看看,举办个人巡回演唱会未能如愿,新华社香港分社也深感遗憾。让我们回到1986年。这年春天,新华社香港分社文体部记者彭燕燕,在一位友人的家庭聚会中,遇到了邓丽君。邓丽君对这位新认识的朋友非常热情,临别时表示,她很想与新华社建立经常性的联系,只是希望对外界保密。在与邓丽君交往时,香港分社发现她从不讳言对祖国大陆的向往。她喜欢看香港出版的《中国旅游》,还购买了一套大型画册《锦绣中华》。

她说:“祖国太大了,名川大川太多了,单看看那些照片,就令人陶醉。”经过这样的谈话之后,邀请她到内地演出,便成为香港分社的努力目标。不料,她对到内地演出,显得非常兴奋。她和彭燕燕单独商量制定了一个“演出计划”。她明确表示,不愿意只出席一次晚会,唱几支歌,而是要举行个人演唱会。彭燕燕给她规划的路线是:第一站北京,第二站上海,第三站西安,第四站广州。彭燕燕说:“这样,东西南北都照顾到了。”邓丽君听了很高兴,表示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。

所谓准备工作,包括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。当时内地的歌唱家很少举行个人演唱会。而港台歌星的演唱会,要有华丽的舞台、灿烂的灯光、高水平的伴奏、高质量的音响。而这些,内地当时是不具备的。邓丽君表示 ,这一切由她来筹划。但据观察,她在香港很少参加演艺界的活动,很少在媒体上露面,也没有自己的公司,甚至连个经纪人也没有。即便有公司愿意为她筹划,事先也无法保密,可能又会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。所以她 的准备工作始终没有落实。最后,这个“演出计划”也就拖了下来,未能实现。

邓丽君的演出计划拖延下来。香港分社便问她愿不愿意到内地作一次旅游?她问怎么样才能进入内地?香港分社建议她用个假名,持中旅社的回乡证过关,然后由彭燕燕全程陪同。邓丽君又兴奋起来了,又和彭燕燕 商量“旅游计划”了。她提出,旅游时间最好是在冬季,因为她想看雪。她很想在大雪纷飞之际,登上长城,一览塞外风光。然而,她的这种颇具诗情画意的计划,最终也未能实现。

后来她告诉我们,“另纸签证”的办法并不保险,她的一些到过内地的朋友,返回台湾后都受到了审查。与邓丽君接触一段时间以后,新华分社由 副社长乔宗淮出面,正式宴请她一次。隔了几天,邓丽君约我们吃饭,忽然提到要买房子的事。她说新华社各方面的关系较多,能否帮助她物色一套住宅。她说:“住在台湾很烦,住在香港也烦,我想在内地买套房子, 烦的时候就去住住。你们能不能帮我?”接着她又说:“在中国的城市中,我最喜欢苏州,很想在那里买套房子。”香港分社工作人员当时以为她是随便说说的,便姑漫应之。

不料过了一段时间,她忽然打电话问我,在苏州买房子的事情有没有消息?这倒使香港分社为难了,就顺便派人去了一趟苏州。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朱 局长介绍了一处地方,这是一套两层楼的花园楼房,院子很大,但楼房非常陈旧,已近危房。朱局长说买下以后可以重新设计建造,买主开价要六万元。香港分社工作人员画了个草图,带回香港。邓丽君开始不相信六万 元可以买到一院住宅,接着说是不是现在就把钱汇过去?1988年春,苏州有个代表团到香港举办食品展览,地点在裕华国货公司四楼。彭燕燕打个电话问邓丽君想不想去看看?邓丽君一口答应。

翌日,到了裕华,服务员端来了几盘苏州糕点。邓丽君显得很开心,吃了不少。离开时,裕华的余老板给每人送了一斤茶叶、一份糕点 ,其中的一份送给邓丽君,她毫不客气地收了下来。在走向电梯时,她忽然回过头,又到几位糕点师傅跟前握手致谢。这表现了邓丽君的礼貌与素养,也显示了她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重。当天晚上,邓丽君说她想请苏州 客人吃饭,请彭燕燕代为安排。这次邓丽君设宴在天香楼,是一家菜价很贵的酒楼。她对客人非常热情,并宣 布说:“我现在打算在苏州买套房子,将来我要住在那里,每天喝龙井茶,吃你们的糕点,该有多好!”内地 的改革开放,给邓丽君带来了新的希望。她几乎凌乱地给自己编织了许多的梦:驻足长城,憩息水乡,仰望故乡明月,倾听西部天籁,当然更多的是在亿万歌迷的掌声中,再现风采,再铸辉煌。她的梦并非太虚幻境,而可能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。只是由于有一个无形的网笼罩着她,她始终无法冲破。

邓丽君的歌曲是在文革后期传入内地的。那时大多数人家没有录放机,不具备听歌带的条件。邓丽君的歌曲是口头传播的,传播很快,特别是像《阿里山》一类的歌,不少人都会哼唱,文化部发现后,即下令禁止传 播。说邓丽君参加过国民党的“劳军”活动,是反共的。粉碎“四人帮”以后,这条禁令仍未废止。到了1984 年,情况起了变化。从内地到香港的人员纷纷争购邓丽君的录音带,这说明海关已经解禁。于是,邓丽君的歌 曲像野火春风般在内地传播开来。

这只不过是关系到一位歌星的事,但人们似乎赋予它深层次的含义,把它看作是内地社会更加开放,文化 上更加宽容的象征。因而在香港引起了种种传说。一种传说是:有个中学生直接写信给邓小平,问为什么要禁 邓丽君的歌曲?小平同志在信上批了一句话:“我也喜欢听邓丽君的歌。”

另一传说是:邓小平在接见香港立 法局议员邓莲如时说:“香港有个邓莲如,台湾有个邓丽君,我们都是本家。”这些传说无从证实,但肯定有 附会的成分。小平接见邓莲如等人的谈话记录我是看到的,其中并未提到邓丽君。那时正是海外华人所称的“ 小平中兴”时代,小平同志在海外华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,在人们看来,只有具有豁达气度与博大胸怀的邓小平,才能为邓丽君“正名”,才能使邓丽君的歌曲解禁。1995年5月28日,邓丽君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。

历史点评:撇开“间谍”谣言不谈,回顾邓丽君的一生,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庸置疑的是承前启后、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。邓丽君作为一个艺人,能如此走红,有这么大成就,实在已是生荣死哀,值得大家爱戴与尊敬,流芳百世,永垂不朽了!